我们很荣幸能与各客户和义工一同合作,共同创造改变 - 阅读他们的一些故事吧!
见证
H女士,今年差不多80 岁。在2014年的时候,她一个人独目从爱民顿搬迁到卡加里这个城市,非常寂寂寞。在2017年的时候,她的生活充满着喜悦及有重大改变,因为她接受了耆英会翻译的服务。耆英会最初只是为她提供医疗上翻译服务及其他“一路通”服务。后来,耆英会的职员和她多次接触,及了解到她有骨质梳松问题。就是这样,她在耆英会职员的建议下参加医管局在耆英会举办几个广东话健康讲座。其实在这段时间,她是住在唐人街附近,所以在没有多考虑下就参加这讲座。在这个讲座过程中,耆英会的职员也介绍及安排了她与医管局 一位营养师约会。经过多次与营养师约会,...
感恩的心
首先万分感谢CCECA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参加了几次不同的学习和训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丰富的收获,这些可贵的经验,会使我在人生的日记中,留下永恒的记录。
1,自从参加了这种可爱的活动以后,突然发现退休多年的“老人生活”竟然充满了趣味和喜乐,尤其是每次讨论的主题,都是针对着长者的心理而设计的,所以大家都能积极热烈讨论,彼此热心的鼓励和交换心得。每次都能谈得“津津有味”,真是中国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其乐无限。
2,在每次的课程活动中,可以利用难得的机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我参加这期艺术工作坊活动,为时六个星期,合计不足20小时,但我的收获很大:
1.收获了友谊,认识了十几位不同族群的新朋友。
2.收获了快乐。我今年77岁,小时候没上过幼稚园。来到加拿大,见我孙子上Preschool,随意涂鸦,天真烂漫,我很羡慕。而现在我在艺术工作坊的过程中,与此十分相似,使我有返老还童之感。
3.收获了一些知识,比如画画用色有冷暖之分,以前我一无所知。
4.英文有了一点点进步。这有赖于在座的各位组织者和义工翻译。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让更多的长者从中收获快乐...
W女士已有九十多岁。虽然她和她的儿子住在一起,但她并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支持和帮助。她跟她的儿子从来都不说话。她每天都需要自己做所有的家务和饭菜。通过被人的介绍, 他了解并加入了我们的特别需要小组。参加了我们的小组后,她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并建立了支持性的关系。她不再孤单,因为通过小组她慢慢的融入了社会而得到了她所需要的支持。她每天都想来我们的小组,但佷遗憾的是她每周最多只能来参加两次。
今年,CCECA通过使用认识行为治疗(CBT)的技能和概念,重点关注认知,行为和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立了一个压力管理小组。对于八名小组成员来说,压力管理组使他们学到了新的技能来帮助他们应付生活变化的压力,比如说孩子们离开生变,退休,爱人的离世和健康问题。小组里的一个成员说,自从加入了压力管理组她的心情有了改善并得到了减压的方法。她使用CBT的技能来解除不合理的想法,而帮助她解决了是否回到香港去照顾老年人的父母的烦恼。本来,她觉得她应该回到香港,因为她是她父母重要的照顾者。...
来加拿大差不多有40 年,自少受家人的影响, 断断续续在西人小区里做义工,例如送餐,赌场筹款,嘉年华会等等。直至2006 年,一个机会,去了参加耆英会的探访老人院和家居探访。最初做老人院时很开心,但是当建立了友情后,情况很不同,当你知道他们死了时,很是痛苦,到最后放弃了这工作。在这段时间,很痛苦的挣扎,停了也有一年多。终于我胜利了,重新再开始。很幸运他们还记得我,也很庆幸我继续做下去,不单只我帮他们,原来他们也帮了我哩! 我从他们身上也学了很多,不是书本里有的。有很多国民教育,...
在耆英会担任义工,转瞬间已16 年。我每星期两天在外展部接待处服务,其余三天间中陪老人家往医院、化验所或专科医生检查和诊病。其间见证了耆英会服务项目日益增加,发展迅速。
华人小区,不论新旧侨胞,讲何种方言,上至申请政府福利、医疗护理、家居服务,下至日常生...